学院新闻

园艺学院2位校友 入选国家杰青、国家优青

    2019-11-28 13:56:17 来源:园艺学院          浏览数:0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最终立项名单。在公布的296个资助项目中,园艺学院果树专业94级校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作峰成功入选。此外,在前期公布的2019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25个资助项目中,园艺学院园艺专业99级校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鲁显楷成功入选。国家杰青和国家优青是国家人才梯队中的重要项目,是每一家科研院校所重视的人才项目,也是每一位中青年学者的奋斗目标。国家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的本科校友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本科教育水平。

  据统计,2019年国家杰青本科毕业院校为107所高校,其中我校入选的校友人数位列第19名。2019年国家优青本科毕业院校为150多所高校,其中我校入选校友人数位列第54名。近年来,我校先后有多名校友入选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国家杰青和国家优青,体现了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

  新闻链接:【校友简介】  

 

  朱作峰,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果树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2008 -2010年在日本国立生物资源研究所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植物遗传育种与种子科学系主任,教育部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稻种质资源创制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发掘。长期致力于栽培稻平行驯化的分子机理研究。通过构建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为受体、野生稻为供体的渗入系,分离控制栽培稻株型、穗型、粒型和落粒性等重要驯化性状的关键基因,解析其演化的分子机制,并比较这些驯化性状的分子机理在非洲栽培稻和亚洲栽培稻中的异同,为全面揭示非洲栽培稻和亚洲栽培稻平行驯化的规律提供重要基础,同时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资源。近年来,采用图位克隆策略,鉴定了水稻落粒性、穗型、株型、粒重等性状的关键驯化基因,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穗型变紧、穗粒数增加,非洲栽培稻落粒性丧失、株型变直立、籽粒变小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结果不仅为揭示栽培稻的起源演化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栽培稻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结果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 、jkMolecular Plant 和 Plant Journal 等杂志上发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十三五国家科技重点项目子课题等10余项,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授权2 项)。

 

  鲁显楷,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获得者。2003年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园艺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学位;2008年3月-2016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助理研究员、 副研究员;2016.8-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陈焕镛研究员。2013-2014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植物与微生物学系做访问学者,2017-2019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进行访问交流。

  主要研究方向为氮沉降全球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关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影响方面的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氮沉降响应与适应方面的长期试验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优青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973计划项目课题等多个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46篇,被SCI引用1700余次。相关成果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响应规律,丰富了对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地球化学机理的认识,推动了中国在氮循环研究领域的发展。2016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